【香港教育】〈孩子,失敗了也沒關係,你慢慢來〉|林秋霞

Missy Lamhaha
5 min readMar 21, 2019

--

「每次到了夜深人靜的時候,我總是睡不著;我懷疑是不是,只有我的明天沒有變得更好?未來會怎樣,究竟有誰會知道?幸福是否只是一種傳說,我永遠都找不到?」

香港自2015年9月新學年至今,已有140多名孩子自行終結生命。

「我是一隻小小小小鳥;想要飛,卻飛也飛不高;我尋尋覓覓尋尋覓覓,一個溫暖的懷抱;這樣的要求算不算太高?」

近年本港學生出現抑鬱及焦慮情況有急劇上升的趨勢;每2個中學生就有1個受抑鬱困擾、每5個小學生就有1人出現抑鬱及嚴重抑鬱徵狀,孩子的精神健康狀況極需受關注。

失敗中的成長思維

「教育制度」、「生涯探索」、「情緒管理」、「抗逆力」、「解難能力」等關鍵字,相信與上述的現況密不可分。「物競天擇」、「汰弱留強」、「成王敗寇」等根深蒂固的觀念,在華人社會確實不會陌生。

社會從來教導我們如何達致成功,卻很少教導我們如何面對失敗。然而,人生的挫折及失敗從來就不會少,越恐懼越要面對,倘若現在不讓孩子學習失敗,以後遭遇失敗是定必失敗。與其要求孩子不犯錯、不失敗,倒不如培養他們承受挫折,面對失敗的能力。

美國教育家杜威的一句名言:「失敗是一種教育,知道甚麼叫『思考』的人,不管他是成功或失敗,都能學到很多東西。」

「失敗教育」並非鼓勵失敗,而是強調在過程中學習突破自身限制、永不言敗、迎難而上,從失敗的經驗中尋求改進方法及堅持到底的課題,藉此持續進步及突破自己,成為一個更好的人。故此,失敗,並不單是為了成功作預備;失敗,其實是為了更大的成長。

英文字「FAIL」潛藏的意思是「First Attempt In Learning」,這樣的學習,才是真正的成長:「Having learning, you are growing」。

失敗週2.0開幕禮

「失敗週」教會我的事

上年跟一所小學 (亞斯理衛理小學) 合作舉辦「失敗週」,讓學生透過多元的體驗活動,深刻領會個人失敗的滋味,從中學習如何面對失敗。今年,與這間學校再度舉辦「失敗週2.0」,焦點由學習及經歷個人的失敗,至體會及感受團隊的失敗,讓學生歷經團隊協作中可能會遭遇的不同挑戰,裝備個人在團隊中的溝通、解難及情緒管理等技巧,藉以增強自身的抗逆力。

活動期間,孩子們所說的話在思海中久久駐足。有一位孩子說:「如果失敗了一次便放棄,那就是真正的失敗。」另一位孩子接續說:「如果我們在過程中沒有努力就得到成果,這並不是成功,這叫做不勞而獲。」猛然想起大學年間,一位良師送給畢業生的話:

「每個人的起點根本不同,槍聲一響,就要拼命向前跑,跨過各人不同或類似一個又一個的障礙,直奔終點,時間有長有短。

最重要是結束時,根。本。沒。有。輸。贏。因為是要挑戰自己,面對自己的長短處。

只怕未盡全力,就無話可說。跌倒,若只專注傷勢,或邊跑邊問自己是否適合落場跑,那就真的浪費機會,沒有跑好這一段。

人生中每一個機會,都是千載難逢,轉眼即逝。

把握每一個,成長的時刻。成長在你手,你盡了力沒有?」

是的,努力過後不必然會成功,當中的確存在不少因素去左右結局;然而關鍵是自己是否敢於接受挑戰,有否盡力付出。倘若已用盡洪荒之力,實在值得跟自己說:「感謝自己,因為我真心努力過。」想起了日本甲子園這個地方 — — — 這是每個高中棒球運動員都想去的地方。在距離甲子園球場最近的阪神電車「甲子園站」旁邊天橋上有一句標語:

「98%的高中球員會在這裡失敗,然後,變得更強。」

「98%的高中球員會在這裡失敗,然後,變得更強。」

展開隱形的翅膀

「每一次,都在徘徊孤單中堅強;每一次,就算很受傷也不閃淚光。

我知道,我一直有雙隱形的翅膀;帶我飛,給我希望。」

每位孩子與生俱來就有一對美麗燦爛的翅膀,是誰折斷這雙隱形的翅膀?

從來都沒跌倒,只是幸運。跌倒後都能再爬起來繼續前進,那才是實力。願我們一起從小就培養孩子的「成長思維」(Growth Mindset):不怕挑戰、不怕失敗、願意努力、願意堅持。這樣當困難、逆境、挫折,甚至失敗來襲時,我們的孩子才能從容不迫,昂首勇敢地面對:「我可以失敗,但不會被擊敗。除非我自己放棄,否則沒有人能打敗我。」

並且,他們會笑著地跟每一位一直陪伴成長的致謝:「是你多麼溫馨的目光,教我堅毅望著前路,叮囑我跌倒不應放棄。」

「哪管結果是完美還是失敗,至少我們一起努力過。」《大叔水舞間》

共勉之。

--

--

Missy Lamhaha
Missy Lamhaha

Written by Missy Lamhaha

林秋霞,一名嘻嘻哈哈吱吱喳喳的搣時。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及教育學院畢業後,任教通識教育科,自此愛上孩子,相信教育。後來發現世界很大很美麗,教育其實可以很好玩,於是外出闖蕩,與不同學校及單位積極開拓各種教育的可能性。現為一所教育機構Why Not Education創辦人及香港「失敗教育」發起人。

No responses y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