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課程設計】〈藍偉瑩博士:跨科閱讀理解為本的探究課程設計〉|林秋霞

Missy Lamhaha
6 min readMar 1, 2019

--

今天出席了由台灣課程「一姐」藍偉瑩博士 (均一師資培育中心執行長)「跨科閱讀理解為本的探究課程設計」的教師培訓,對教師在設計課程方面有很大的幫助及提醒,實在應該是每一個教師的必修課,節錄學習筆記如下:

一、跨科探究課程的重要

  • 不同的學科其實也是用其學科語言,去閱讀及理解世界的探究歷程
  • 世界就是文本,生活就是探究,運用跨科探究課程,打開孩子與生俱來的本能機關,例如好奇、創意等
  • 世界各地也在做「素養教學」,而「素養教學」其實就是在做探究教育,生命本來就是探究的過程,在探究中不斷與自己對話
  • 世界若是整體,學科便是刻意的區分。跨領域才是真實世界;真實世界並不存在跨不跨科的問題
  • 探究是一個探索自我與世界關係的歷程:覺察現象、定義問題、發想可能、規劃執行、反思調整
  • 探究課其實是「視野課」,真正最高的學歷是「有視野」,有高度的人容易看到事物背後隱藏的東西
  • 主觀與客觀是合一的,兩者需要相輔相成,即主觀以客觀來輔助,因此探究便是分辨及印證主觀及客觀的過程
  • 從「理解語文」,到「探究文字」,最終便能「看見文化」

二、跨科探究課程的理念

  • 學習本來就是離開課室後,也能繼續的過程
  • 學習本身就是學習過程中最大的獎勵
  • 探究世界是要持開放的心,並以真實的世界作為探究個案
  • 「閱讀世界」、「閱讀他人」、「閱讀自己」三者中,最難的是閱讀自己,如何與自己對話,了解自己真正的想法,反思到最後其實真正需要改變的可能是自己
  • 讓學生「發現」問題,而不是由老師「告知」問題
  • 學生可以失敗,但不可以連失敗的機會也不給予;讓學生有機會在課室內失敗、跌倒,然後有機會知道問題的癥結,然後學習站起來
  • 探究的過程容讓學生犯錯,有時候做錯學到的,比做對學到的更多
  • 在學生的教學歷程中,至少有一次這樣的跨學科課程學習,去擴闊學生的視野

三、跨科探究課程的策略

  • 要從「目標」決定教學過程
  • 從生活現象出發,連結生活經驗,展開新的學習。運用生活化的例子作探究,即一直在他們生活中存在的問題
  • 探究的兩條路徑:「結局確定」(讓學生看見應該看見的世界),教師input的過程;「結局未定」(讓學生看見自己發現的世界),學生output的過程;兩者要按學生需要而交替使用
  • 課程內容要跟孩子產生真正的連結 (Connection),從而引起他們的學習興趣及動機,否則學生難以投入,認為跟他們沒有關係,繼而沒有求學動機:沒有感受,沒有感想,慾望不會被啟動;構思是啟動者,引導者,更是同行者
  • 讓學生先看議題的整體 (宏觀),再看細節 (微觀),最後再重看整體,整個議題就變得立體化;教師就如導演一樣,運用不同的鏡頭去展現議題的不同面向
  • 幾乎沒有一個課堂是不用進行「閱讀理解」的:探索、理解、分析、省思、創造 (「探索」是指掌握訊息;「理解」是指了解篇章、段落、語句;「分析」是指文本未寫明的脈落關係;「省思」是指最終進入連結自身的深刻反思;「創造」是指實踐行動)
  • 討論學生看到的文本 (例如提出的問題),比討論教師預備了的文本 (例如預訂了一些教學活動) 更重要,因為過程中可以藉孩子提出的疑問及想法,了解孩子是否真的掌握課程的重心,當中有沒有迷思及難點需要教師協助梳理;這樣其實更能讓學生舉一反三,以小見大
  • 上課時的討論,最重要的其實是讓孩子知道自己的想法跟別人不一樣,從反思自己與別人不一樣的過程中,學習與自己對話,為何自己會有這樣的想法,不斷思考、整理及論證自己的想法;而且在與別人討論的過程中,才能衍生更多新的想法;與不同類型的人一組,才有機會認知不同的想法,跟自己想法不一樣的人,往往更能刺激自己作不同類型的想法
  • 我們都是運用語言去理解世界,所以請學生清晰地以完整的語言去表達自己的觀點,能夠讓教師掌握學生是否理解概念及內容;所以上堂的表達,不是為了訓練說話能力,而是為了協助學生表達及釐清概念

四、跨科探究課程設計步驟

Step 1:決定主題

  • 學生有機會覺察的重要主題
  • 擴大視野的加廣學習
  • 深度理解的加深學習

1.1 分析與釋讀

  • 文本有哪些內容?(閱讀文本,摘錄重點)
  • 文本之間有何關連?(以各類形式表示文本間的關聯、分類)

1.2 重構與釋讀

  • 你的感受是甚麼?
  • 文本的意義是甚麼?
  • 你所選擇的主題有甚麼重要性?

Step 2:決定大概念

依據主題的重要性,選定課程的大概念:

  • 互動與關連:探究人事物與環境間的「互動」情形及其「關聯性」
  • 差異與多元:比較與辨別其「差異」現象,了解其「多元」性
  • 變遷與因果:不同時空條件下各種人事物與環境間「變遷」過程與「因果」關係
  • 選擇與責任:個人 (組織) 追求發展或參與事務時,必須作出刻意選擇並負起應有責任
  • 結構與功能:相互關連元件間的排列或組織,形成特有功能
  • 系統與模型:一群有關係的元件,依據某種規則運作而形成的整體

Step 3:探究歷程發展

3.1 重點設定

  • 設定本課程最終的學生學習成果 (如何確保學生能學習到課堂預設的目標)

3.2 過程設定

  • 設定各階段希望學生產生的表現 (認知、態度、技能等)

Step 4:文本選擇

  • 依據大概念,選擇合適的文本 (文章、影片、圖片、照片等)
  • 依據大概念發展,決定文本的排列次序

Step 5:提問設計

  • 提問類型:擷取訊息、廣泛理解、發展解釋、 統整解釋、省思評鑒 (要有層次地作提問)
  • 學習任務:覺察現象、定義問題、發想可能、規劃執行、反思調整
  • 探究歷程階段包含多次任務,也就是多次閱讀理解的歷程 (不同的提問類型)
  • 提問設計要使預期的學生學習表現產生
  • 學習經驗的完成,來自於善用情境的提問設計

Step 6 :編修文本

  • 依據設定的任務與提問,編修文本
  • 文本可以依據需要新增

五、跨科探究課程的反思

  • 探究一些議題的原因時,思考究竟責任誰屬?說到底也可能是人的問題
  • 你的高度決定世界的意義,高度就是一個人的素養
  • 教師要有一定的高度,才能做出一定水準的素養課,所以教師要不斷學習,還要不斷廣泛地學習,才能幫助孩子看見更大的世界,特別是弱勢孩子,他們的世界很大程度來自教師的世界及世界觀
  • 教師要對議題有深入的認識,不要帶領學生走錯目的地
  • 做好課程,便能一步一步地培養學生的能力,學生才更有動機自主地進行學習
  • 越學習越知道自己的不足,越謙卑,學得越多
  • 不要覺得自己要全部懂得才進入課室,邊試邊學習邊成長邊進步

--

--

Missy Lamhaha
Missy Lamhaha

Written by Missy Lamhaha

林秋霞,一名嘻嘻哈哈吱吱喳喳的搣時。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及教育學院畢業後,任教通識教育科,自此愛上孩子,相信教育。後來發現世界很大很美麗,教育其實可以很好玩,於是外出闖蕩,與不同學校及單位積極開拓各種教育的可能性。現為一所教育機構Why Not Education創辦人及香港「失敗教育」發起人。

No responses yet